筑语的看图模式已经优化了图文并貌的参与感,但在宏观上还是不够直观明了,还能怎样呢?
4707218b5cb508d85aafbd445871fc20.jpg.webp

传统的讨论区都是基于线性结构的,或者说是1维的列表,发布的时候需要从上到下进行排列,浏览的时候则需要自上而下的扫视,这注定了它的体验是有限的、乃至单调的。这种单维度的顺序结构保证了整体上的时间连续感,但这可能是公共社区最不需要关注的一个参数,只是程序员习惯性的根据先来后到的惯例罢了。现代化的内容推送机制,加入了“置顶”、“高赞”、“推荐”等策略来把可能最有用的信息放在最前面,同时把列表的元素多样化、列表本身的组织进行组合计算以产生一定的变化,这跟设计的道理和效果是一样的,但整体的观感还是有限的————即一叶障目(或者说业界的“信息茧房”),森林的轮廓是看不到的,遑论其中的生态和小径
Image by freepik</a>
设想我们真实的生活,在参与真正的讨论之前,我们是不会出现空降现场这种局面的。好的讨论所需要的因素是苛刻的,我们需要熟悉沟通的对象和参与者是谁,需要大致观望一下现场发生的主题是什么,需要知道何时何地(即便是路过旁听也是一种现身听法),并需要容忍一定的混乱和发散以产生更加宏观的关联,这些整体的“基调”可以被线性组合的文字所呈现吗?
9dca28582f86a9a993c69cb637441661.jpg

可以想象一下传统的报纸何以曾经流行。你或许获取单个信息的体验被弱化了,但整体的观感是更加清晰的。为什么?因为报纸是二维的结构,它是信息在“图”上的二维分布,版块和分区带来了直观印象————你能一下子获得全局观感,你也能够在熟悉的板块定位到相关的信息。将一维的“列表”回归为传统媒体二维的“图”或许是个解决之道。但问题是,这种与主流背道而驰的做法为何不曾出现(或者在实验阶段就被数据否定了而从未面世)?看看豆瓣的“话题广场”就明白了(抱歉这里要举个反例),它的整体观感太丑、太单调了————其视觉效果与效率还不如线性结构的排行榜。
豆瓣的话题广场过于简陋了

显见的事实是,二维的表达对表达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其清晰明确以及与主题的对应是一个挑战,多变的主题尤其无法适用于模板进行大规模的内容装载。思维导图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形式,但其所带来的乐趣似乎少了一些,加入图片等更多媒体元素则会变成miro或是OneNote那样的白板笔记产品、而缺乏有效明确的形态,根据产品定位进行定制化形态可以参见“全历史”app,但所有这些都无法在讨论区这种社交工具上发展出有效的形态。它是一种半定制的创作,抽象的数据决定了最终的具象形态,这种跨越模态的精确表达是传统算法所难以实现的
思维导图类的自动形态
在ChatGPT和MidJourney出来之前,想要实现上述体验有点奢谈,但它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上述体验则有点让人失望。当下的聊天机制似乎把森林的全局观感交给了机器黑箱,而把掌控的错觉丢给读者,甚至还时不时的给你一些幻觉——皇帝即便是白痴也拥有强大的仆人。这种形态是低效的、冗余的乃至反智的,真正的讨论活力和创造力不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。
Tesla Bot
从公共性来说,讨论区还是一个半公共场所,而聊天窗口更像是一个神父忏悔台。前者是群体的艺术,后者是与数据上帝独处的乐趣。但数据上帝的视角不只是私有的,它也可以成为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,它需要让渡出人类可见的全局视角,进而催生出一个个信仰共同体。在共同体内部,数据的具象创作将依托约定进行流行,而约定就是每片森林的鹰眼视角,它不仅得窥内部的全然生机,森林之间的旷野依然清晰。
©BC image于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