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向AI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它回复说,有这种想法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倾向。

为什么?

回到那些挫败感明显的事情,没长进与失败的困境是互为因果的无限循环。在这些事情上,恐惧之心永远占据上风,抱有这种观念的尝试经历,无一例外都有点可笑,而结局完全由随机事件主导走向。

很多事,想到要做就无比抗拒。真正做了会有一种解脱,却也是验证内心抗拒之后的心如死灰;而没去做则有不甘和挫败感。你看,做与不做,结果都是内耗,差别是前者把内耗呈现给了外界、而后者则深埋内心。

想到范仲淹“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”,境界高的人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会把一件事看成义务和责任。他虽然一直不开心,但可以说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,这就构成了以后开心的基础。结合前面那句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我觉得实在难以想象。但我祝愿他真的在做有意义的事、因为那会让他满足。当然,鉴于他如此的不开心,这种“意义”大概率对他自己的成分更多。

看来这句话大概率是一种自我赦免,在弄清楚真正的问题之前,让自己拥有一种不轻言弃的干劲。但路的尽头是桥梁还是悬崖,没人说得准。

以上讨论是纯粹从概率的角度来看,回到人本身,积极就变成了一个逆熵的事情。认真对待不逃避,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,它无所谓主动被动,只是keep up in desperate moments。真正让你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无他,而是这种水流一般坚韧不拔的付出。So, try one more time and you'll gather your way ahead, and that is more than enough.